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09的博文

无知的“自杀”(饮食知识)——台湾一女孩死于砒霜

台湾,一名女孩突然无缘无故的七孔流血暴毙,一夜之间,就奔赴黄泉,经过初步验尸。断定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那砒霜从何而来?一名医学院的教授被邀赶来协助破案。 教授仔细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个小时,暴毙之谜便揭晓。教授说:“死者并非自杀,亦不是被杀,而是死于无知的‘它杀’”,大家莫名其妙。教授说:“砒霜 是在死者腹内产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也会服食“维生素C”,这完全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虾,吃虾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她的家人吃了都没有事,但死者却同时服用了“维生素C”,问题就出在这里!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通过实验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体并无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五钾砷(即砷酸酐,亦称五氧化砷,其化学式为(As205),转变为有毒的三钾砷(即亚砷酸酐),又称为三氧化二砷,其化学式为(As203),这就是们俗称的砒霜! 砒霜有原浆毒作用,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巯基梅的活性,并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窍出血。 所以;为慎重起见,在服用“维生素C”期间,应当忌食虾类。 现在很多饮料里都有“维生素C”。 虾 + 维生素C = 毒药 感冒药 + 可乐 = 毒药 特别提醒:千万不要死于无知。

诚征代理欢迎加盟(2009年5月18日)

2009年5月开始在全球推广《立体生命科学技术》及其他技术,欢迎有志之士合作或加盟。详情可通过以下方式咨询。 1、电邮咨询 •bml689@gmail.com •bml689@yahoo.com.cn 2、在线咨询 •MSN:ml689@Hotmail.com •QQ :516173753

《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之六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第四节 密乘佛学阶段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 一、密乘佛学产生的背景 二、密教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个阶段 (一)、初期杂密阶段 (二)、后期密教阶段 三、佛教在印度的结局 下面就具体介绍。 密乘佛学阶段:也就是“密乘佛教时期”,约在公元七至十二世纪,这一时期内密乘经典出世,密乘佛教盛行。到了公元十一世纪末期,印度佛教就灭亡了。 在八、九世纪时,由于波罗王朝诸王的保护,是密教的全盛时期。十世纪以后,波罗王朝势力逐渐衰退。波斯的教徒有组织的入侵印度。十二世纪中叶,波罗王朝第十七代的马达那波罗王,被来自南方的印度教徒所推翻,其第十八代的瞿宾达波罗王被赶到中部的孟加拉。之后突厥系回教徒所建立的古尔王朝,其军队席卷北印度,在1202年到达孟加拉。1203年当时密教中心超岩寺(超戒寺或超行寺)被烧毁,僧侣四散,印度佛教至此就全部灭亡了。 一、密乘佛学产生的背景 密宗是印度后期佛教的一大特色。密宗,又称密教,也称为“密乘佛教”。 佛教密宗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七世纪中叶之后,印度教融合当时印度的各种学说(包括佛教)而复兴起来,这对佛教来说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而当时的大乘佛教不仅局限于“经院哲学”的范围之内,而且更以思辩烦琐的学风,正在脱离广大群众。为此,大乘佛教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挽回自己的颓势,从而积极接近印度教或婆罗门教,从他们那里开始接受曾经竭力批判的东西,如禳灾、祈福和密咒等观念,并对此进行合理化或佛教化,最后形成相对独立的密教体系。可以说“密教是佛教与印度教结合的产物。” 二、密教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个阶段 从密教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密教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初期杂密阶段和后期密教阶段。 (一)、初期杂密阶段 大乘佛教最终成为密教,可以说是突如其来,也可以认为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所谓突如其来,是因为在释迦牟尼时代,佛教极力反对神权,贬斥神秘,否定方术,一切咒语均为被抛弃的东西。可见,佛祖不提倡方术、密咒等植根于民间的观念或信仰。 其历史渊源,如在《长阿含经》卷十四•二十“梵动经”有载:“如馀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祈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

《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内容介绍(目录)

第一篇 佛学发展史概要 第一章 印度佛学发展史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小乘佛学阶段 第三节 大乘佛学阶段 第四节 密乘佛学阶段 第五节 佛教的流传 第二章 汉传佛学发展史 第三章 藏传佛学发展史 第一节 藏传佛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主要宗派 第二篇 佛学内容概要(精要) 第一章 印度佛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小乘佛学内容概要 第二节 大乘佛学内容概要 第三节 密乘佛学内容概要 第二章 汉传佛学内容概要 第三章 藏传佛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宁玛派内容概要 第二节 噶举派内容概要 第三节 萨迦派内容概要 第四节 觉囊派内容概要 第五节 希解派内容概要 第六节 觉域派内容概要 第七节 噶当派内容概要 第八节 格鲁派内容概要 第四章 南传佛学内容概要 第五章 东密台密佛学内容概要 第三篇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佛学

《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之五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第三节 大乘佛学阶段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 一、大乘思想的兴起 二、大乘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一)、初期大乘 (二)、中期大乘 (三)、后期大乘 下面就具体介绍。 大乘佛学阶段:也就是“大乘佛教时期”,大约从公元一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大乘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初期大乘(约一世纪中叶至五世纪)、中期大乘(约五世纪至六世纪)、后期大乘(约六世纪至七世纪)。 一、大乘思想的兴起 佛陀去世后五百年顷,大约在公元第一世纪间,大乘思想兴起,大乘经典逐渐出现。 所谓大小乘的“乘”,是运载的意思。小乘是小的交通工具,如鹿车羊车,只能用以自载;大乘如牛车象车,自载兼载别人。 佛教小乘,是大乘佛教兴起后,所加给以前佛教贬义性的名称,而不是部派佛教自居为小乘。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乘思想的兴起,是从部派佛教发展出来的。当然并不是由部派佛教演变为大乘佛教,而是大乘佛教受到部派佛教的影响,这其间,受到大众部的影响最大。大乘思想的特征,在于其利他精神——即所谓菩萨乘的精神。照大乘学者看,小乘之所以为“小”,在于其思想保守,墨守成规,对经典的解释固定化,对戒律的条文一成不变。具有大乘思想的无名学者认为:“与其追求经典文字表面的意义,不如追求经典文字背后的精神”。在这种观念思想影响下,大乘经典逐渐出现,而最早出现的是般若一系的经典。 如此说来,大乘经典就不是佛陀所说的了?的确如此,“大乘非佛说”不是新课题,它在国际佛学研究界已讨论了数百年之久。不过,当初编纂经典,冠以“佛说”的那些无名天才学者,他们认为并没有伪造经典的意识,他们充满信心的认为:唯有这样说,才是佛陀的本意。在出现于四、五世纪间的《大乘庄严经论》卷二中称:“有人疑此大乘经典非佛所说,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决彼疑网,成立大乘真是佛说……”。论中列举出了八点理由,其中有一条大意说:如此深广的妙法,不是佛说,谁能说得出呢? 佛家的人认为:佛法不一定须由佛亲口所说,因为宇宙间本然的理则,是佛所证悟,而非佛所制定。佛陀曾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法住,法界安住”。佛说的法,是宇宙真理,佛弟子与佛所证的真理,程度上虽有不同,而真理的本质无异。佛弟子以其所证悟的真理对众宣说,也可称之为佛法。因此,佛经中载有佛法是由五种人所说,即佛说、佛弟子说、天人说、

《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之三、四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四、当时的宗教状况 佛陀出世的前后,可以说是宗教林立,当时有婆罗门教、耆那教等。托钵乞食,栖止山林的修道者为数极多,其中名气最大,弟子众多的,要以“六师外道”、“异宗三派”为代表。“异宗三派”:佛教、耆那教、顺世派。 外道:梵音底体迦,译曰外道,也称为“外教、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是佛教称其它教派的名词。最早,这一名称并不含有贬抑的意义。原意是“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意思是苦行者、正说者。佛教自称“内道”,经典称为“内典”,佛教以外的经典称外典。到了后世,在这个名词上附加上了异见、邪说等意义,就成为一个含有侮蔑意义的贬称了。 1、顺世派 这一派的学说,相似于近代的唯物论,又近于现代新兴的存在主义。因为他们的主张,都是依循现实世间,执着情想而建立理论,所以叫做顺世派。 顺世派否定一切宗教的权威,认为除了直接感觉以外,没有可以相信的东西,用推理所得的结论,也是靠不住的。这个世界,除了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地、水、火、风四大物质以外,没有一物是真实的存在。四大互相集合,构成一切生物和人们的身体牛命,产生感觉和知识,像发酵的物体,自相变化一样,精神的现状,也是物理的作用。总之,离开物质,就没有什么叫做精神的存在。所以人们只须凭自己的感觉所欲,猎取快乐。在有此身体存在的期间,满足自己的欲望,便是人类究竟的目的。快乐世界以外,不会另有什么理想世界。他们充满着浪漫情调,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极主义等思想很相同。他们主张自然无因论,唯其无因,所以无果。他们歌唱说:无天堂,无解脱,无精神存在,无他界此方,因此也没有业果报应。其实,这种思想,在人类的矛盾心理中,永恒而普遍的存在着,众生常在梦夜中,虽有晨钟暮鼓,又奈之何!在释迦牟尼传教的当时,这个学派,也是很有力量的。 2、耆那派 耆那派的开创祖师,是伐弹摩那大雄,他和释迦牟尼同一时代,出生在吠舍离近郊的刹帝利族,二十八岁出家求道,修行十二年,自认为已大彻大悟,得胜者就为“耆那”等称号。在他后半生的二、三十年间,便组织沙门群众,游化摩揭陀、吠舍离两国之间,最后死在摩揭陀的波婆村。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分为两大派,一白衣派;二裸形派(天体派),或名为空衣派。佛经中称他为尼乾子。当摩揭陀国有大饥馑,僧统婆陀罗率领他的一派,移往南印度。其余留在摩揭陀的一派,结集经典。但另一派

《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之一、二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第一篇 佛学发展史概要 第一章 印度佛学发展史 第一节 绪论 这一节的内容主要有: 一、佛教诞生的地理位置 1、古印度的位置及面积 2、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罗卫国 二、佛经的结集 三、印度佛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下面就具体介绍。 一、佛教诞生的地理位置 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 1、古印度的位置及面积。 印度位于亚细亚南端的半岛,其国土初看象三角形,实际上是不规则的四边形。在现代来看,印度面积有三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但从历史上看,现在独立国的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早期都包括在印度的国土范围之内。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印度,它是一个历史悠久、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气候、生产、种族、语言都极为复杂的地方。唐玄奘三藏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印度的地形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大体上说的确如此,它西北方以利曼连峰邻于阿富汗,东北以雪山相隔邻于西藏。下面的半岛,西南望阿拉伯海,东南望孟加拉湾,半岛尖端下面,有一个扇形的海岛,就是古代的师子国、后来的口兰,今日的斯里兰卡。由于四面都为山海所包围,与他国隔绝,所以,形成它所特有的历史文化。 2、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罗卫国。 信仰佛教的人,没有不知道佛陀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这伽毗罗卫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的地形是“三垂大海,北背雪山”。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实际上是在印度东北边境。雪山北麓是我国的西藏,南麓是现在的尼泊尔,古代的北天竺。 在现代尼泊尔的泰来地区,是一处高原性的盆地。在天气晴朗时,由此远眺,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万年不化的积雪。夏季一部分积雪融化,汇成许多条河流,其中有一条罗泊提河,向南流入印度第一大川——恒河。而迦毗罗卫国,就是在雪山南麓,罗泊提河东北的一片土地上。许多佛教书籍上称迦毗罗卫地大物博,社会富饶。那是夸张之词,迦毗罗卫国:土地约长二十公里,宽十六公里,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公里。据说这片土地上有十个城邦,共有八万户人家,约有五十万人。十城邦各有城主,早先是由十位城主开会,推出一位有德威声望的人为王——类似联邦制的主席,后来演变为世袭,这世袭的王就是迦毗罗卫城的净饭王——释迦牟尼的父王。 释迦牟尼与中国的老子、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老子生于公元前580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释迦牟尼生于公元

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人们的书——《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本书全面系统的揭示了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的精要与谬论,本书将给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并且不愿被宗教所愚弄的人们指明道路。 谨将此书奉献给不愿被宗教所愚弄的人们。 在21世纪居然还有很多人痴迷于宗教,更有甚者甚至还有人借助宗教扰乱社会(如:拉萨“3•14”事件),这实在是一种悲哀。要想根治这种现象,只有釜底抽薪式的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是: 1、让大家正本清源的了解宗教(宗教的真实历史与主要学说)。 2、从科学的角度看宗教,客观的定位宗教,指出宗教可供参考的内容与谬论。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下面我将介绍一下内容(《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佛学文化》): 第一篇 佛学发展史概要 主要介绍:佛学发展的历史及各阶段的主要学说。 关键目的: 1、了解真实的佛教发展过程与佛学流派。 2、掌握佛学的知识框架——思想流派及炼养方法的种类。 3、树立正确的佛学观念(宗教观念)。 第二篇 佛学内容概要(精要) 主要介绍:各流派的主要学说要点与发展关系。 关键目的:客观全面的了解佛学文化。 第三篇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佛学(看宗教) 主要介绍: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佛学,佛学可供参考的内容及谬论,正确客观的定位佛学。 关键目的: 1、正确客观的定位佛学。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有感于此,樊先生准备推出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信仰宗教人的种类

作者:樊振林 邮箱:bml689@gmail.com 我们这里所说的“宗教”是指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根据信仰人对所信仰宗教内容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具体是:深刻全面了解所信仰宗教内容的人、对所信仰宗教内容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人。 一、深刻全面了解所信仰宗教内容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在宗教信仰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极少。 二、对所信仰宗教内容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在宗教信仰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则是绝大多数。 以上这两种类型的人,根据他们对宗教相信程度的不同,又都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是: 1、虔诚信徒型。 就是对其所信仰的宗教深信不疑的人。 2、似信非信型。 这类人一般情况下只是把宗教信仰当作一种精神寄托。 3、怀疑探索型。 这一类型的人对他所信仰的宗教产生了怀疑、疑问或感觉不妥、不对劲。这一类型中有一部分人则进一步去深入探索研究,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观点、方法等。 现对以上内容总结成图,具体如下: 信 仰 1、虔诚信徒型 宗 深刻全面了解宗教内容的人 2、似信非信型 教 3、怀疑探索型 人 的 1、虔诚信徒型 种 对宗教内容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人 2、似信非信型 类 3、怀疑探索型 了解这一理论的作用是:(详见教材)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转载)

作者:真实 邮箱:LTYSJS@gmail.com 第一部分 21世纪的宗教将何去何从 在21世纪的今天,纵观世界各国的所有宗教,感受颇多,在这方面我的看法与南怀瑾老先生的观点很相近。 一、被誉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的观点 下面简单摘要介绍几点南怀瑾的观点。 1、南怀瑾把佛教、佛学、佛法三个,在逻辑观念上是分开的。 (1)、佛教 所谓佛教,本来是个广义的,我们叫广义,几十年前,现在你们叫宏观的,宏观的宗教。宏观的佛教,那包罗万象。我现在讲佛教是微观的,只管佛教这个宗教。宗教归宗教,不管。修个庙子大家拜拜,一天讲戒律、戒定慧。大众过得好好的,这是宗教。 (2)、佛学 佛学呢?就是一般我们学佛的出家、在家的人,专门研究佛教的学问,或者是三论宗的,或者是天台宗的,或者是法相宗的。这些有著作,这属于……甚至于把佛学变成普通学术哲学里面,这个都属于佛学。 (3)、佛法 所以我特别标榜佛法,佛法是佛流传下来,一切的教法与修持证道的法门,实验的,这个属于佛法。 如果以我这个分类法,我是比较偏重于佛法的,不太喜欢讲佛学,也不敢碰这个佛教。因为我本身也没有出家,也没有严持戒律,生活一切做人做事都吊儿郎当,都不成气候,不守规矩的。 2、在一次讲学时南先生的讲话 南怀瑾:我叫做这一次的研究,“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的研究”,所以不叫做打七。 如果打七,我不能够这样给你们讲,打坐经行,经行打坐,那是另一套方法。所以你们注意不要参加了半天这一次,将来出去说,南普陀这一次妙老主持打七,请那一个糟老头子那个姓南,还是姓北的,那个搞不清楚东南西北的来乱讲一顿,这就讲错了,我们没有打七,是生命科学与禅修,是禅宗的禅,禅修实践研究,这一次是这个题目。 3、南怀谨对现代学佛的观点 现代学佛,我是主张从真实的问题上,去找宇宙万有生命的究竟,不能沿袭老套,完全披着宗教的外衣。完全的宗教是,信了就是;但有时是信不下去的。真正的佛法是绝对的科学,这里头,问题就是问题,要认真去研究、证实。如果像其他宗教一样的对待问题;“宇宙万有哪里来的?”“主宰给你的。”“主宰怎么来的?”“主宰是……,唉信了就对,不要问。”那是完全的宗教,那就不谈了。 4、南怀瑾对所有宗教未来发展趋势的观点 (1)、讲话背景 佛教有些居士、和尚,天主教的神父、牧师,约了很多修女,要南怀瑾讲一个问题,宗教问题。每个宗很多宗,各个宗教,同来